
“人工天河”通水一甲子
“太行那个山高路又长,林县人那个推起小车不停地唱……”春雨淅沥,巍峨太行笼罩在雨雾中。一大早,54岁的护渠工郭用林哼着这首《推车歌》,踏上湿滑的渠岸。
一边是断崖、一边是渠水,郭用林步伐轻快,如履平地。35年来,他每日往返8公里,风雨无阻。“越是刮风下雨,越要巡渠。”郭用林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我爷爷修渠,我父亲护渠,这点辛苦和他们那代人比起来算不了什么。”
当年修红旗渠,小推车是最重要的运输工具,林州人民专门为小推车写了一首歌,这是一首林州人都会唱的歌。
“山里的人那生性犟,后边来的要往前面放……”唱到那个犟字,林州人都心领神会:没有这点犟劲,敢在太行山上动土?
“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州,位于太行山腹地,山多水少,石厚土薄。
“旱、大旱、连旱、凶旱……”1436年到1949年的500多年间,河南林州曾发生旱灾100多年次,绝收30年次。水,是林州人祖祖辈辈的想和盼。
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钻个洞。1960年,红旗渠开工。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在壁立如刃的太行峭壁上,十万修渠大军历时十年,劈开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跨越152座渡槽,硬生生“抠”出一条长1500公里的生命渠,引来了滔滔漳河水。
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修红旗渠挖出来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中国南北,串联广州、北京、哈尔滨。
202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60周年,一渠清水绕群山,这条“人工天河”,不仅彻底改写了林州“靠天吃饭”的命运,更将山多地瘠、资源匮乏的“穷县”改头换面。
自1965年开灌以来,红旗渠累计引水131亿立方米,实现灌溉面积4700万亩次,推动粮食增产80亿斤。
经过20余年的精心打造,林州已拥有25个“国字号”旅游品牌,2024年旅游业全年接待游客1965.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7.6亿元,同比增长12.9%。
2024年,林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5亿元,同比增长10%,再度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记者任卓如 刘振坤)
据新华社郑州4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