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香港粤剧帽饰老行尊陈国源在香港文化博物馆粤剧馆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陈铎 摄
小贩进戏院 演员变帽饰大师
陈国源的粤剧人生始于18岁。当年,他在香港普庆戏院旁以小贩为生,奈何生意惨淡,生活陷入困窘。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好心人”引荐,他得以进入戏院工作,就此踏入粤剧世界。
“最初,我只是戏班里一个‘有食冇功’的新人。”(粤剧术语,指在戏班中只吃饭学艺但不上台表演的演员。)他回忆说,“那几年里,我偶尔能在舞台上饰演‘兵仔’这类跑龙套的小角色。”眼看演员之路前途黯淡,他毅然转向幕后,投身粤剧戏服与头饰制作。
从在台上唱念做打,到拿起针线缝绣帽饰戏服,陈国源说:“我曾是演员,熟悉各种角色着装特点。而且前辈们得知我转行幕后,都格外关照,这让我更顺利地入了这行。”
在陈国源眼中,粤剧文化历史悠久,盔头与戏服的制作工艺是一门精细讲究的艺术。“戏班里处处都是学习机会。”回忆刚入行时的情景,他坦言,自己制作帽饰的手艺大多靠自学,平日“多看、多研究”,加上灵活运用所学,不知不觉间,制作的理念和技巧深深融入脑海,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技艺。
提到粤剧盔头的讲究之处,他的话匣子仿佛关不上了:“老生与小生的戏服配色有深浅之分;将帅角色的服饰上要有龙图案的刺绣,其他角色则用狮子、老虎或鹰等图案;小生的头饰与服饰多以植物点缀,如梅花、兰花和竹子等……”
【纠错】 【责任编辑: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