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博热”持续升温,和文物IP联名的产品更是成为了年轻人追捧的潮流。人们对于传世文物的好奇心在不断增长,但想看见更多不为人知的宝藏文物,却又不知道哪里有?现在,数字技术提供了一个更新的解决方案。
最近,大家熟悉的消费金融产品“花呗”联手六省博物馆,上线了八款国宝皮肤,让用户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同时,也能收获审美体验和新的文博知识,与国宝“朝夕相见”。
这样创新的形式,点燃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去年12月,#花呗上线敦煌三星堆文物皮肤#话题就登上过微博热搜,数十家博物馆纷纷推荐自家镇馆文物登上花呗皮肤,这次上线的国宝就来自其中的六家博物馆。
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而数字化手段也为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生机。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新近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指出,“强化消费品牌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纳入了消费品质提升的重点行动。
文物的生命力,正在于与当代生活的连接,在数字时代,如果继续延续以往的保护办法,只会让文物与新生代脱节。能不能以当代人习惯的方式看见传统的魅力,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更需要激活创意和想象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数字化技术,文物可以以更加生动、互动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类似“文物皮肤”这样的范例,不仅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那些因保护条件而难以公开展示的珍贵文物,得以通过虚拟形式被更多人所认识,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了解历史文化的新途径。
回过头看,看似和文物保护关系不大的花呗,实际上具备融入日常场景、覆盖海量用户的优势,恰恰是科技与人文结合的一个非常好的场域:当用户打开花呗页面,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和功能按钮,而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形象。这种设计看似细微,却潜移默化地改变了用户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方式。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文物数量可谓浩如烟海,但因为物理空间与保护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文物其实是比较难和公众“见面”的。如何让更多文物走出库房、走进生活,始终是文博领域的核心命题。
数字化的呈现方式,能极大地扩展文物的受众群体,还能增强其表现力和互动性。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能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实现了娱乐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而且,对于一些易损或者特别珍贵的文物来说,传统的人工干预可能会对其造成损害。而通过技术手段制作高精度的数字呈现,则可以在保证原物安全的前提下,让人们全方位地欣赏到这些稀世珍宝的魅力。
当镇馆之宝化身数字皮肤,当千年文物邂逅数字科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期待有更多花呗这样的尝试者来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金融产品与文创产业的跨界深度融合,激活更多的化学反应。
未来,随着更多类似项目的出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全世界,也会带动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更多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