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2024年8月1日,在日本新潟县,游客参观由中国建筑师马岩松率MAD建筑设计事务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清津峡溪谷《光之隧道》
文/郭佩
编辑/胡艳芬
战后日本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经历着人口流失、土地荒废、村落凋敝、文化断层的四重“空心化”困境。
进入21世纪后,城市居民开始重新发现乡村的价值,农村不仅是粮食供给地,更是涵养心灵的“精神之乡”。日本的城乡融合模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从艺术振兴到文化体验,再到如今的数字化传播,日本乡村在振兴经济的同时,也在努力保持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艺术解码城乡融合
在日本,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乡村振兴手段,近年来逐渐成为提升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力的重要途径。位于日本新潟县的越后妻有地区,自2000年以来,以大地艺术节为核心,通过全球规模的艺术展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的关注,极大促进了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和当地文化传播。
越后妻有地区位于新潟县信浓川流域的南部,包括十日町市和津南町两个区域,其名称“妻有”自中世纪沿用至今。“妻有”在日语里有“走到尽头”之意,越后妻有地区被人们赋予特殊的含义——一片静止在时光尽头的土地。该地区面积约760平方公里,相当于东京23区(东京都辖下的23个特别区)的1.2倍。
随着战后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泡沫经济时期东京“一极化”趋势加剧,越后妻有地区同其他地方一样,遭遇了人口流失和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人口学家在该地区进行调查时就发现,由于交通不便、冬季雪期漫长以及经济发展滞后,越后妻有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衰退问题。
1994年,时任新潟县知事平山征夫提出一项由广域市町村合作开展的个性化项目,即“新里创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区域合作促进地方振兴,并获得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过程中,越后妻有地区作为一个由6个市町村组成的区域被指定为重点发展对象。
在最初构想阶段,“新里创计划”并未将现代艺术作为核心主题,而是围绕当地的食品、雪景和传统文化等资源进行探索。随着项目不断推进,项目方逐渐意识到,艺术能够为这些资源带来更多的附加值。“越后妻有艺术项链建设构想”应运而生,成为了这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0年起,越后妻有地区每3年举办一次“大地艺术节”,这一艺术节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现代艺术节之一,每届持续约50天。艺术节的基本理念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现代艺术的形式,发掘越后妻有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与乡村文化,并通过跨地域、跨世代、跨领域的合作,向全球传递地方魅力,推动地方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越后妻有地区通过现代艺术的引入,不仅赋予本地空置房屋、废弃设施等以新的生命,还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根据第五届艺术节的统计数据,86.4%的服务行业经营者表示,艺术节期间销售额提升,95.7%的经营者希望继续举办艺术节。艺术节的举办推动当地从传统农业经济逐步向文旅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形成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新格局。
文化体验助力城乡融合
在日本推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文化体验成了促进城乡交流与协同发展的关键力量。城乡居民通过文化体验活动进行互动和加深理解,不断推进了城乡融合。
纪美野町是位于和歌山县北部的一个小镇,近年来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城乡融合发展搞得有声有色。
纪美野町75%的面积被森林覆盖,因此其积极推动绿色旅游,尤其是通过农家民宿的形式,邀请城市居民到乡村体验农业生活。这不仅有助于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为乡村带来了经济收入。
2月21日,人们在日本东京浅草一商业街游览拍照
纪美野町积极与多方合作,如纪美野町民宿协会、纪美野町旅游协会、助力定居纪美野会等,推动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同时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与当地节庆、手工艺、传统技艺等结合,举办各种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参与。例如,让城市居民参与农耕体验、手工艺制作(如棕榈编织)等活动,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乡村文化,并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不仅依托传统文化,纪美野町还结合现代元素开发了多种文化体验项目。如从2017年开始制作“乡村咖啡巡游”地图,举办马拉松比赛、园区高尔夫等大型文化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城乡居民得以在共享空间中享受互动的快乐。
另外,纪美野町还成立了助力定居纪美野会,通过开展移居与定居支持活动,吸引了不少城市居民移居乡村。这些移居者带来了新的思维、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对重新利用乡村资源的实践,如开设农家民宿、咖啡馆等。纪美野町还鼓励更多城市移居者参与当地的传统活动,将传统习俗转化为现代人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如神社祭典中的天狗角色表演。这些文化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还创造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机遇。
日本乡村通过挖掘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如传统节庆、手工艺、农业技艺等),创造了吸引城市居民的文化体验项目。这些活动让城市居民在了解并体验乡村文化的同时,也帮助传承和弘扬了乡村文化。
纪美野町在文化体验和城乡融合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一些影响继续发展的短板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旅游景点之间的道路较窄,交通不便,游客流动不畅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充分开发。
数字化传播与社区活动相结合
三种町位于日本本州岛东北部的秋田县,与日本其他地区一样,它也面临着人口流失和经济衰退的挑战。为扭转这一局面,包括三种町在内的许多地方开始组建“地方振兴合作队”,特别瞄准都市中的才俊,尤其是那些离开家乡的人才,招募人才、组建合作队,以期重振地方活力。
在“地方振兴合作队”的努力下,三种町率先采用数字化传播策略,期望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展示小镇的独特魅力。过去,三种町通过一个名为“mitane town”的频道发布信息,但遗憾的是,最初仅有90名订阅者,未能发挥作用。
随后,“地方振兴合作队”成员利用各年龄段都欢迎的优兔(YouTube)平台,将频道名称改为更亲民的“三种町的纽带”。他们将视频内容细分为新闻、美食、人物、风景、旅行等六个栏目。每个类别都根据其特点进行了定制化的视频制作,优兔平台为三种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和追踪者。
近年来,“地方振兴合作队”不断塑造新的文化活动品牌,如“秋田故乡手工广告大赛”等,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参赛者以三种町的特产——莲子、哈密瓜、梅子以及稻米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广告作品。此外,还有专注于本地文化节庆活动如“沙雕节”的幕后制作的广告。这些广告在日本东北部6个县和新潟县广泛播出,显著提升了三种町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促进了城乡间的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动。
为了振兴镇经济并构建新的人际网络,三种町策划了一系列以“种的市”为名的新集市活动。在这些集市中,三种町邀请来自镇内外的手工艺品商家,以及烘焙店、餐具、玩具、衣物、家居饰品、流动餐车等各类商品的摊主参与其中。首届“种的市”与三种町镇民节同步举行,吸引了32家商户参与;第二届活动则在公园独立举办,吸引了60家商户,约3000名访客到场,其中不少是首次造访三种町的游客。
在这些过程中,人才回流为三种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地方振兴合作队”的队员来自各大城市,他们拥有丰富的学识和工作经验,能发挥各自的专业技能:一些队员从事传单、海报等平面设计及视频制作,助力本地商业活动和文化节庆的宣传推广;一些队员则积极推进家族餐馆的改进计划,从店面形象、菜品研发等方面着手,提升餐馆的市场竞争力;还有一些队员与本地生产者合作,挖掘本地特色产品的潜力,并进行产品开发。
不论是大地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还是三种町的发展探索,都让我们看到跨界合作与社区参与的核心价值。这是地方政府、艺术家、社区居民与外地志愿者深度合作的成果,尤其是在文化挖掘和艺术创作过程中鼓励当地居民的参与,使得村民成为其中的“重要主体”。
这种外来力量与村民共同创造的深度文化互动方式,不仅使外来和本地文化得到融合,也为乡村的文化传承与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