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2月13日《工人日报》报道,近来,全国多地的夜校火热“出圈”,凭借超低的价格、丰富的课程,成为不少年轻务工者利用“夜”余时间为自己“充电”的不二选择。然而,夜校火爆的同时,也衍生出课程收费乱、内容质量不高、学员难维权等乱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夜校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扫盲。如今,这个带有年代感的名字正成为年轻人中间的流行词,为他们提供了精进工作技能、丰富业余生活、开拓副业的新选择。互联网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夜校”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980%,“夜校热”可见一斑。
然而,当“夜校热”这股清流逐渐汇聚成潮时,一些商业机构也瞅准了这块“肥肉”,打着夜校的旗号,干起了坑蒙拐骗的勾当。例如,有的机构以低价为幌子招揽学员,课程内容却粗制滥造,师资质量也参差不齐;再如,有的“夜校”实为中介,挂羊头卖狗肉,干起了转卖学员信息的勾当……这些“假夜校”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挫伤了年轻人业余充电的热情。而且,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害怕被骗而对夜校望而却步时,那些真正用心办夜校的机构也会因此受到牵连,这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压缩“假夜校”的生存空间,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明确准入门槛,建立健全审批机制,对违规办学行为零容忍,坚决打击“无证经营”和虚假宣传。同时,应建立夜校黑白名单制度,对违规机构及时进行公示。
如今,年轻人通常会在各类网络平台上搜索夜校机构,这意味着平台方也需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入驻夜校的资质审核,对用户举报及时做出反应,屏蔽或下架违规机构。作为消费者,我们要练就“火眼金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报名前,应充分了解办学资质、课程设置、师资背景、退费政策等方面,通过正规渠道报名缴费。
当然,“假夜校”出现的根源是有利可图,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时下高质量公益夜校供给的不足。今年3月,团中央基层建设部发布的《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就提出,通过多元化途径推动夜校发展,包括政府提高文化领域经费补贴,以及与教育机构、社会机构进行公益合作,助推“夜校热”。这也提醒有关方面,在规范营利性夜校的同时,也要加强公益性质夜校的供给,发挥基层共青团、工会等组织的牵头作用,整合公共图书馆、艺术馆等单位的文化教育资源,推出性价比更高的夜校课程。
“夜校热”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体现着人们的求知热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夜校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促进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有关方面不能让几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更不能让“假夜校”寒了广大求学者的心。只有政府、平台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年轻人上夜校提供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让每一份学习的热情都能得到最真诚的回应,让“夜校热”持续升温,照亮更多人的梦想之路。(余明辉)